荆为平书法知行合一
荆为平书法知行合一
收藏
¥1500.00 ¥2000.00
收藏
卢仝香茗VIP卡
尊享会员价
立即开通
官方商城
正品保证
快速发货
  • 产品详情
  • 产品参数
  • 产品评论

荆为平书法知行合一1.jpg


王阳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大道知行知行堂

百家号06-2406:49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群体中,王阳明是比较独特的一个。在思想上,他以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开创了中国思想的新境界。在事功上,他平定南中之变、平定宁王叛乱、平定西南边疆叛乱,以儒者兼事功,为古来所少有。作为一个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的典范,在今天他的许多思想和经验仍不过时。

作为一个思考者的王阳明

阳明先生是一个思想家。阳明主张心即理,主张立志,从内心下功夫,正所谓“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他点出人人都有良知,只要反求诸心,“致”的工夫做足,人人都有成圣之路。在他那里,成为圣贤不再是士绅的专利,士、工、农、商不必好高骛远、心游万里,只需立足本职工作,“在事上磨”。

就如同孔子,在担任掌管畜牧的乘田时,就要关心牛马茁壮;在担任管理粮仓的委吏时,就要把出入的账目弄清楚,素位而行,即可成为圣贤。

可以说,阳明为每一个人都打开了一个向善成才之门。阳明的这个思想与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可以为尧舜”可谓异曲同工,这也是后人称阳明有孟子气象的原因所在。

他还提倡“知行合一”,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而不行非真知,他反对人们懵懵懂懂地去行、也反对知而不行。所谓“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是行,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当时的重知识、轻实践的学风。此外,阳明在立志、动静关系、四句教等等都有创见。所以黄宗羲才说:“无姚江(王阳明),则古来之学脉绝矣。”

 王阳明 《象祠记》(局部)

作为一个实践者的王阳明

阳明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阳明先生的事功就是这种哲学实践性的证明。

阳明事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不大幅增加朝廷军事和经济压力前提下,顺利解决了困扰明朝多年的江西、湖南、福建、广东交界地区的反叛;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平定西南地区的土司叛乱、稳定了边疆,为此后改土归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阳明以其功绩被封为“新建伯”,其谥号“文成”也属于美谥。貌似阳明的封号有些低,其实就明朝现实情况来说,除了早期太祖创业时期的从龙之士以及成祖靖难之役等人外,封侯的人少之又少。因而在整体风格上“一代无奇功”的明朝,阳明更加显得卓尔不群。所以《明史》才高度评价了他:“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与当时一些略显迂阔的士人不同,王阳明的很多对策能准确抓住事物的关键,比如他在贵州时给水西安氏土司的那两封令人拍案叫绝的信(通过在信中分析利弊、并对该土司进行劝说,王阳明成功地平息了一场潜在的叛乱),以及在平定宸濠之乱中显露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才干,这可以说是历代儒者身上很少见的。这与魏晋时期那些高谈阔论、坐视神州陆沉宗社丘墟的士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明末钱谦益那些临难却嫌“水太凉”而最终投入新朝廷怀抱的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众所周知的平定朱宸濠叛乱的功绩之外,王阳明在山东学政时期的一些作为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他在为山东士子出题时,强调要有伊尹之志能,在策论中针对当时纪纲废弛提出了急务六条(其中皆为宗藩、军事、水旱灾害、赋税、节制官僚贪欲等当世急务)。显然,他在山东乡试中的命题也体现出很强的经世致用色彩。

 王阳明书法

王阳明事功由学问而出

王阳明的特点则是经世致用,其事功正是由学问生发而出。这里所说的学问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修炼。

“体则根于道学,用则拟诸世务。”阳明好友王文辕在阳明出征南赣之前,曾对阳明的弟子和门人说:“阳明此行,必立事功。”他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吾触之不动矣。”就是说,阳明在人生修炼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事能做深思熟虑的考虑和进行淡定从容的应对。

阳明的事功正是来自于他的学问,正是因为他在学问上的修炼,遇事他才能够气定神闲;正是因为他气定神闲,在危难之际才能深思熟虑,最终成就不朽事业。

经世致用:对于今天的启示

正如清代著名学者邵廷采在评价王阳明时指出:“儒者之学,固以经世务为验也。”王阳明的治学宗旨“致良知”也非常强调知行合一。当然阳明的经世致用并非急功近利,阳明先生在与顾东桥的信中,对三代以后功利之习进行了不留情面地批评。

阳明的事功和学问雄辩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通经致用,方为实学。”相反,空疏的学风不仅于国于民无益,而且对自己也有害。明末大儒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清兴历史经验时认为,明末士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进而导致“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亡国亡天下”的流弊,他进一步从思想上对明末学风进行系统地批判:“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或许是王阳明的学问和事功给予我们今天的一个启示。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朱偲),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附图

艺术家简介

  

  荆为平(字儒风,号唯平居士,又号平云山人)男, 1958年3月生人。现为:北京六合堂书法篆刻师;北京湖社画会会员;新华社书画院特聘书法家;书画自然网艺术顾问兼书法评委;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点击进入商城





二〇〇八年被北京奥组委选为《神州圣火传递颂》——宜昌纪念封的书写者。

二〇一〇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修。

二〇一一年度中华文化书画篆刻行业领军人物称号获得者。

二〇一三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法专业苏士澍工作室研修。

二〇一五年被全国艺术文化专业考评专家委员会评为一级书法师。

其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展览并被国内外多家艺术馆院收藏。

个人出版物有:

《当代名家名作精选•荆为平作品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荆为平书法篆刻集》文物出版社

《荆为平书法篆刻集》,汇聚了作者三十多幅书法墨迹和包括:《上善若水》、《观海听涛》、《不求功名》、《博爱》、《风景这边独好》、《佛陀》、《冷露》、《山高水长》等,近五十件篆刻作品,风格放纵跌宕、潇洒脱俗、简洁质朴、劲研相济,给人以仪态万千之感。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本很好的参考资料。

  荆为平先生,为人少言寡语,孤傲儒雅,敦敏好学,略通经史。虽几经磨难而无折其性,曾命蹇多舛而未改其情。闲时喜好结伴游山玩水,或以所藏书籍为友,或与笔墨刻刀为善,在以生计为务的同时不断的追求篆刻艺术的名家真谛和乐趣。

  “荆为平先生的篆刻,初得大康(康殷)、柏涛(徐焕荣)赞赏,后临习汉印及明清诸名家印而后遂有自家面貌,造诣尤深,得社会广泛认同。康殷先生曾赠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二句以许,柏涛先生亦为题“瑰宝”而得同心。”

                                                  ____ 萧鸿鸣先生评论









































小手传大爱国际公益书画网络传媒中心

书法现场创作:范阳文化园S-29号

书画自然网 www.shzroo.com

业务联系:15175286728(微信同)


编号
jwp0013
规格
四尺整纸68×136
艺术家
荆卫平
备注
手写真迹!所有作品不含裱框,如需裱框,请联系客服!
首页
客服
购物车
加入购物车
立即抢购